一号站注册平台_为什么我们喜欢以“症”自居?

为什么在生理疾病方面我们讳疾忌医,却在心理疾病方面以各种“症”自居?以至于产生了一个网络热句:这年头你要是没有点儿病都不好意思出门。自称有心理疾病的人真的病在何处?

宋沫 子曰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虽然不是病,却实有病因

我到期交不出工作,没办法,人家拖延症晚期了;下班喜欢窝在家里,因为我有社交恐惧症啊!那谁怎么见不得别人过的比他好,是不是有人格障碍?法国总统那么年轻怎么娶了一个大自己24岁的女人,这是有恋母情结吧?

我们越来越多地听到身边的人“熟练”运用各种心理病症的名称,以娱乐的态度自称“有病”:抑郁,厌食症,社交恐惧,自闭症,恋物癖,恐高,强迫症,洁癖,精神分裂症……似乎给自己戴上一顶听上去“很专业”的帽子,是件挺时尚的事。

心理疾病的诊断是一项专业化的、严肃且谨慎的工作,涉及生物医学、脑神经学、精神病理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如果仅凭一些道听途说的症状表现,而轻易给自己贴上心理疾病的标签,这会让我们错误地认识自己。你可能真的有问题,但这问题并非你认领的某症,而是背后更容易被忽略的一些问题,某些表面上的心理症状,可能掩盖了更加深层的心理冲突。

放大坏情绪,博取同情:遇到不顺心的事灰头土脸,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一蹶不振,这种向生活撒娇的样子顶多也就是公主病,但却被一些人宣称成抑郁症。这下,谁还敢惹你?谁敢不给你一路开绿灯,都知道抑郁症严重的有可能自杀。有了这个“尚方宝剑”,你为自己划出了一片心理特区,在里面自怜自艾,索取关照。

推卸责任,破罐破摔:本来是自己没有计划,行动力不强,导致工作每次到了死限才抓狂,但每到任务迫近就放话出去说自己有拖延症。吃饭你拖延吗?与闺密的约会你拖延吗?是不是喜欢的事情你都能第一时间完成,但工作起来,拖延症就自动上身。

你还是想想自己的职业选择对吗?你的自我激励机制还在运行吗?找出真正原因赶快作出改变吧,别被一个假想的拖延症真的拖离了你的职业初心,或错过了更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掩饰性格缺陷,为不良行为找借口:向孩子大声吼叫,向同事恶语相向,明明是性格问题,修养欠缺,却被你狡辩成焦虑症,言下之意是外界逼得你着火,而非自己是炮捻子。你以病之名,对周围人进行不受自责的攻击。其实承认这些毛病是自己的性格问题,那就说明是内因导致,是可以改变的。你宁愿定性为焦虑症,这样就轻而易举免责了,可你想没想过,如此一来你就得不到自我完善与成长了。

不要贪恋因“病”得到的“福利”

我在咨询中遇到这样一位女性来访者,起初,因为离婚情绪不好,加之祸不单行,父亲查出癌症,一时间遭受双重打击。她在超过1个月的时间持续出现易哭、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无法集中等表现,甚至出现偏头痛和胃痉挛的躯体化症状,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开始服药治疗。在她拿到“抑郁症”诊断报告时,她的感受是“松了口气”。

单位将她调离原来压力大的服务窗口的岗位,去了档案室,工作很轻松甚至不用每天上班。无论是家人还是同事因为担心她有“自杀倾向”,而避免与她发生任何言语冲突,什么都顺着她。听上去,这似乎对她的病情有帮助,但实际情况是,她的脾气越来越大,周围的人也逐渐疏远她,包括家人也开始无法忍耐她的自我为中心。她已经得到很大缓解的抑郁症状在半年后开始复发,于是医生建议她做心理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心理咨询,我发现,虽然抑郁症的确带给她不少痛苦,但同时也带来某些“继发性获益”,比如,因为抑郁症,周围人都比较让着她、关照她,这让她极大地减少了来自工作和人际的压力,她不自觉地愿意沉溺其中。

她的抑郁是比较典型的外源性因素导致的,那么随着应激源的消退,加之适当的药物干预,她逐渐适应了离婚后的生活,也逐渐接受了父亲的病情,症状也已渐渐消退。但半年后,她却逐渐进入了一个对“抑郁症所带来的好处”的依赖中。她一方面觉得自己还年轻,还可以学点东西,在职业上有所发展,但同时又“很享受这种离退休人员的状态,可以很自由,不用负什么责任,还有稳定的收入。”一方面,她很清楚在人际中自己的表现很任性、幼稚、自我为中心,也知道如果换一种方式,结果可能很不同,但同时她又觉得,自己有“抑郁症”,别人就该让着她,“任性的感觉有时候挺爽的”。

当我们讨论到她内心的这些冲突时,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在用这种安于现状的方式,来回避成长可能带来的责任和丧失。在这之后,她渐渐开始对自己的固步自封尝试做了一些突破,并体会到成长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慢慢地,她不再需要依赖这些症状,也能够让自己感觉被关注和尊重。

心理疾病,不是你想得就能得

每个人都会遇到心理困扰,但并不意味着你就有心理障碍或是个精神病人。

心理问题是正常人在人际关系、婚姻情感或工作学习等具体因素的刺激后发生的一些短暂的心理冲突、困惑及不良体验,比如,失恋、离异、失业等导致的情绪困扰或行为改变等,往往在刺激消除后可缓解、消失。

而心理疾病的发生,可以有诱发因素也可以没有。比如抑郁症,作为一种心理疾病完全可以是内源性的,就是在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如五羟色胺,它的浓度降低了,人的内心体验和外在表现就是抑郁。而这些感受是无法靠主观意志能够改变,就像一个人饿的时候,是无法靠意志力感受到饱的。

所以,对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讲,“开心一点”“没必要那么灰心”这些话语是无效的,即便面对一件对常人来讲微不足道的日常事件,他体验到的可能是毁灭性的无助和无望感。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从以下的情形,简单地区分下一些最常见的“病”与“非病”:

被误解的强迫症:偶尔检查门锁,有时会怀疑自己没锁好门,走回去确认。

临床上的强迫症:无法控制的反复检查,反复锁门,反复洗手等等,并为自己无法控制的行为,内心感到非常的痛苦。

被误解的社交恐惧症:不太擅长和陌生人找话题交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有紧张感,喜欢独处。

临床上的社交恐惧症:无法正常参与必要的社交或外出,不敢去上学、上班、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人对视时,异常紧张,以致想要逃开或大脑空白。严重时,在人多的场所,会紧张到不能移步、发抖甚至惊恐发狂。

被误解的抑郁症:连续几天心情不好,不想出门、不想见人。

临床上的抑郁症: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不振、失眠,注意力不集中,有自杀意念等等,病程(症状持续的时间)长短是判断抑郁症程度轻重的重要指针。抑郁症是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疾病,既和环境的应激因素有关,也和个体的人格和生物型基础有关,不能简单的一概而论,需要视个体的具体情况和病程长短做谨慎的判断。

不能排除,有些人是真的遇到了问题。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很轻率地给自己一个“诊断”结果。不去选择专业途径寻求帮助,只是在网络上搜索“心理障碍诊断标准”或去做各种所谓的“心理测试”或“人格测试”,然后给自己贴上一个听上去很专业的心理疾病标签。这么做,可能会混淆正常心理下的情绪困扰、神经症水平的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等等之间复杂的区别。而这些判断,只有依赖具备专业背景的心理医生进行鉴别诊断才能予以明确,而即便对于专业人员来讲,做出判断也是一个谨慎且不断修正的过程。

所以,在遭遇心理困境时,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请不要误用、滥用心理疾病的标签,务必交给专业的领域专业的人,来获得有益的帮助和支持,走出困境。

一号平台【1号站主管Q2347660】提供1号站平台代理,一号站娱乐注册,一号站开户,一号站登录网址的发布及一号站平台资讯,1号站总代理提供1号站平台官网注册,1号站开户,1号站登录.
1号站平台|一号站代理 » 一号站注册平台_为什么我们喜欢以“症”自居?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