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站怎么样_有知有觉地与孩子一起成长
我和我的德国先生与儿子有很多的趣事。儿子里昂在双方的文化背景下长大,16岁的他正值青春期,他的独立人格需要我们培养,而尊重孩子个性是前提。这方面,我有很多特别的感受。
程丹梅 旅德作家,有《是我的朋友跟我走》、《谁送宝贝去睡觉》、《德国,缺自行车的鱼》、《德国人怎样面对青春期》等著作
自己买衣服:花钱做主的快感
里昂12岁时,希望能够自己做主买衣服。一天,他和同学克里尔、菲利普约好了,星期六去逛购物中心。我说没个大人看着帮助参考行吗?我先生说随他们去,不管他们买成什么样,都不要批评。我于是和儿子两个小伙伴的家长们说好了,给每个人100欧元。这是他们第一次自己做主购物。
三个好朋友就这样出发了,他们在那个汉堡附近最大的购物商城里逛了一个下午,中间没打电话询问,我们也没有去打扰他们。晚上回来时,他们都心满意足地带回了买的东西。
儿子把买回的衣服摊在他的床上,让我猜价格,并对购买的服装做个评论。儿子首先看中的是一件C&A浅灰色正装衬衫,29.99欧元。这是他准备第二天和同学一起去青少年交谊舞俱乐部学跳舞要穿的,按那里的规矩,跳舞者需要穿衬衫和皮鞋。其实,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都有这些服装,因为他们有的刚刚参加了教堂的成年仪式,仪式需要男孩子都西装革履,女孩子都穿晚礼服。另外,他还买了一件西装背心,他是在New York店里买的,才19.99欧元;他要为他马上到来的钢琴比赛准备服装。显然儿子很节省,不肯让钱随便出手。冰淇淋也买了,是水果船,香蕉当船舱、猕猴桃当帆的那种,花了4.99欧元。
自己做主买衣服,是这个年龄孩子的普遍现象。我和先生首先采取的就是尊重和赞成。要知道,和妈妈一起去商店买衣服,与妈妈商量买什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取而代之的是和朋友一起出门,按照自己对时装的审美来决定自己的穿着。让孩子自己买衣服给了他这样的机会:一,锻炼了孩子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孩子有了独立做主的空间,不用再人云亦云地当听话的宝贝了。二,实现个人的愿望,每个孩子在塑造自己的形象上都有自己的标准和理想,他们会在发型上为像某个球星而下很多功夫,也会为自己的服装更接近哪个乐队而费尽心思。听凭长辈买的衣服,常常与自己的意愿大相径庭,又不敢反对,即便反对也容易被长辈的观点说服。三,学会理财,平时,孩子在做家务或者为邻居的小Baby当看护时能得到一些金钱上的报酬,同时每个月也会有固定的零花钱。我们建议孩子将这些钱存银行,好让他以后自己支配。但是买服装的钱大都由父母支出。看到平时不可能拿的大票儿,如何处置?有时孩子会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有时也会让孩子头脑发热,一掷千金。所以,给孩子一定限度的钱,让他们自己支配、把握,是对他们的一个考验。通常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感觉这钱是自己的了,反倒紧紧抓住,不轻易撒手。属于自己的钱,往往是不会乱花的。四,快乐而不受约束,被父母放手的孩子像是一匹被解开了缰绳的马,可以自由驰骋了。这种快乐自由也让他找到了自信和快乐。的确,我们发现,在孩子自己买了衣服之后,好像突然懂事了,长了一大截儿。
自己做饭:独立当家的标志
我曾经还是中国的老观念,认为做饭是大人的事,且非主妇不行,孩子最好远离火电刀灶等家什。殊不知在德国,将做饭看成是快乐的事,尤其让孩子自己尝试。
儿子15岁时有一次,我出差一个星期,我先生对儿子说: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做饭,就参照过圣诞节时你得到的那本烹饪书。儿子欣然同意了。
儿子得到的那本书叫《中学生简易烹饪》,书的内容很有条理,需要准备的材料也不复杂,并且图文并茂。有典型的西红柿洋葱沙拉,鸡肉沙拉,土豆沙拉,香肠奶酪沙拉,豌豆汤,蔬菜汤,猎人餐,牛肉卷,骑士面包片……简单易懂而且好操作。
没有孩子不喜欢美食,而如果想让孩子学习烹饪,首先父母要一起动手,或者家长先做示范。我先生就是一个会做饭的人,并且从小就对烹饪感兴趣。
15岁的男孩子能否做饭,这在德国不算是一个问题。学会做饭成了孩子能否独立的一个标志。虽然更多的孩子会把买来的半成品冷冻比萨饼放进烤箱里,但也有一些四年级或者五年级的孩子已经能够按照食谱做出意大利面条而不致饿肚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在德国该换成“母亲工作的孩子早当家”或者“热爱生活的孩子早当家”。
德国的家长和教育家认为,注重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不仅仅是出门在外,烹饪是实践独立的一个好方法。现在,儿子能自己做他喜欢的美食,有时还会为我们做大餐呢。有几次我看见他在炉灶前稍稍有些手忙脚乱,很想过去帮忙,但最终还是在丈夫的示意下忍住了。
自己打点行装:学会自我照料
我先生是一个很利落的人,出差旅行的行装打理得井井有条。这方面给我们儿子的影响很大。
里昂四岁的时候,我先生带他去不来梅的奶奶爷爷家。他那时有两个包,一个是装衣服的旅行包,一个是装玩具的背包。所有的换洗衣服都是他自己叠好放起来的,至于玩具和书,他最知道自己正在看什么玩什么,所以我们干脆放手不管。
小学三年级的暑假前,老师安排全班孩子在学校集体Party,然后留在学校的体育馆里过夜。那是孩子第一次在陌生的地方过夜。去之前,他就按老师条子上写的必备品,一样一样地准备停当,没让父母帮一手。那条子上的内容是:必须带:牙具,睡袋,睡衣,手电筒(为了上厕所不用开灯、避免影响别人),心爱绒玩具……不必须带:手机,电子玩具……如果哪个家长不放心孩子,送这送那像跟屁虫似的,这孩子绝对要被嘲笑。有一个女孩子因为心爱的玩具熊忘带了无法入睡,老师只好打电话让她妈妈送过来。这事儿后来成了全班同学很长时间的笑料。
有条不紊是德国人的习惯,这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培养起来的。孩子踢球、钢琴比赛、参加聚会,所有的事项都是自己安排的,所需用品也都是自己准备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能照顾好自己吧!
如果我提醒16岁的里昂,在整理行装时别忘了什么,他会胸有成竹地对我说:妈妈,别操心,我一个人管我自己!我先生对我说:你不用管他,他这次忘了,下次就不会再忘了。最近,他和同学要去苏格兰做项目,我曾偷偷打量过他整理行装,发现箱子里的衣服都有条不紊地叠放着,甚至袜子都那么整齐。
孩子的潜力超越想象
让我们感觉里昂长大了,最明显的莫过于他演话剧。而且这其中,我们发现了当儿子的绝对要继承父辈点儿什么。
德国人对于文学艺术的爱好可不是蜻蜓点水式的,他们从学校开始就接触世界文学巨匠的作品,有时候我们以为孩子会把握不好角色,没想到,孩子却偏偏超出你的想象,有着极大的潜力。
儿子参加学校话剧团后,我先生说起了他中学时代的演出活动,我也想起了早年文艺表演队的演出。我以为我们该说点什么,但是,我先生没有以前辈的口气去指导和干涉儿子怎样做和做什么。或许他知道青春期的孩子是反感这些的,或许他希望孩子自己去体会剧本。果真,孩子第一次表演的是莫里哀话剧《吝啬鬼》里的主要配角——管家。这个角色需要的是八面玲珑的口舌和表面服从心里蔑视的态度。
我发现我能做的就是陪着儿子去租借演出服。在试衣间,我突然发现儿子在燕尾服下变成了大人,是的,是一个体面和帅气的成人,他1米82的个头和已经变了音的言谈,无不展示出一个正在走向成熟的过程。或许是儿子继承了父亲好记忆的天分,我们几乎没看见他的背诵练习,他就上台了。演出那天,他那风度翩翩又不失幽默的表演赢得了极大的成功。
其实,就是在这样有知有觉的陪伴中,儿子一天天长成一个独立有责任、有艺术修养的少年。
1号站平台|一号站代理 » 一号站怎么样_有知有觉地与孩子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