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号站注册平台_不可不知的儿童社交秘密

大人在儿童社交中该扮演什么角色?不是惩处恶霸的警察,不是判断是非的法官,而是润滑剂。本刊特邀教育畅销书《儿童社交的爱与痛》的译者钟煜,分享儿童社交的有趣特征。

钟煜   游戏力工作室主编,儿童教育专栏作者,8岁女孩的妈妈。译有教育畅销书《儿童社交的爱与痛》(套装全2册)。

钟煜从24岁起做育儿杂志的主编,到32岁当妈妈之前,已经跟妈妈们、教育专家和各种育儿理论打了多年交道。她听到最多的话是——“等你生了孩子,肯定是个特别棒的妈妈。”而真的当上妈妈,钟煜发现,当妈妈是生命中最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会惊喜连连、也会遭逢危机和左右为难的境地。

第一份社交经历来自家庭

“孩子怕生怎么办?”“儿子一点也不大方。”许多令家长焦虑的社交问题往往集中在那些比较谨慎、胆小的孩子身上,他们在陌生环境陌生人中感到紧张,很难迈出第一步。我女儿刚好就是比较敏感内向的,但这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困扰。因为我自己也是内向、不喜社交的人,所以我很理解她的状态,对她的期望值相对要低。我没有希望她跟人人都谈得来,很快融入社交场合,或者人见人爱、开朗活泼。同时我也明白,这类孩子的父母经常困惑于:我要不要推孩子一把,早点锻炼他的社交能力?

我朋友的孩子两岁多,非常怕生,遇到外人就退缩大哭。朋友纠结于要不要送孩子上早教班,去接触更多小朋友,去练习、去适应、去见世面。我觉得上早教班如果目的是为解决害羞、认生的问题,则大可不必。因为孩子社交若有问题,父母在家里反而要给他足够的亲密感和安全感,而不是急于把他推到外面去。

决定孩子社交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并不是性格,而是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确认自己是受人喜爱的,通常是能得到善意回应的,也能奠定一个孩子与人交往最底层的心理基础。

孩子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要回溯到亲子关系,孩子的第一个朋友就是爸爸或者妈妈,第一份社交经历就来自家庭,而这往往也是他未来发展更多社交关系的模板。在家里持续不断地加强亲密感,才使他们有勇气往外走。这个过程并不像坐车旅行:过了安全感、亲密感,下一站是自信——而有点像盖房子,让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的爱,永远是一个需要不断修缮、加固的底层建筑。我女儿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晚饭后我背着她在家里散步,各个房间里逛一圈。这是缓解她情绪非常有效的方法,不管有多大的不开心,背一背转几圈,就都好了。多一些时间专注陪伴,不断加强亲子沟通,家里的社交经验是一切社交的原初力量。

别急,等一等孩子

女儿游游两岁多的时候,我给她报了一个芭蕾班,是孩子独立上的。我希望这种体验能成为半年后她上幼儿园的一个良好铺垫。游游很兴奋,但是坚决不让我离开教室,一直抓着我的手指。我不是那种有执念的家长,我说不喜欢可以不上。但她既不同意自己留下来跳舞,也不同意跟我一起走。

于是我只好妥协一下,在边上陪她。第三节课,她可以跟老师跳好一会儿了,但还要我在旁边陪伴,时不时回到我身边蹭蹭。这样拉扯了一个月,我终于可以在教室角落里看她上课了。后来我的位置逐渐退到门边,再退到门外,确保隔着玻璃她每次回头都能看到我,这个过程大概花费了半年多。之后也没有一帆风顺,一次圣诞节排练节目,芭蕾课后孩子们需要去楼下教室唱歌,我女儿又不肯进去了,但也不肯离开。我只好抱着她坐在唱歌教室的门口,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好心地招呼我们进去,还有人问她是不是害羞。我只好一次次回答:我们就是想在这里坐一会儿……

等待孩子,是一个特别艰难的过程。但无论如何,妈妈要有强大的内心,要有一个比较长时间拉锯战的心理准备。

游游芭蕾演出的机会终于来了,但她化好妆后又拒绝登台,我只好向老师抱歉。因为有了这样的“经验”,到了幼儿园联欢的时候,游游的节目是和爸爸合唱,爸爸还是准备了一个独唱作备用方案。

育儿问题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绝对的答案,但面对自己的孩子,始终别忘了把自己的期望值、脾气、心态都调整好。这个陪伴的过程很漫长,会经历不少尴尬难挨的时刻,但是回过头再看,也只不过是孩子人生路上的一瞬间。在她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也不断有摩擦,亲子关系的正常状态就是联接、断裂、再联接的循环往复,但我都随时准备好停一步等等孩子,一起走。

你是化解“冲突”的润滑剂

当孩子不敢加入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一些家长往往会在他后边催促:加油,你去吧,你可以的!另一些会礼貌地上去问游戏的小朋友:你们可以带他一起玩吗?前者有时候更令孩子退缩,让他有一种腹背受敌的无助;后者则可能给其他孩子一个机会拒绝你们。

其实,你只需要带着一个解决方案和孩子一起加入就好了:我们一起来捉迷藏吧;我们来玩滑梯吧;你们荡秋千,我来推你们吧……通常就自然而然加入了。孩子们很高兴,因为很少有大人主动和孩子一起玩。而最妙的是,你在这个游戏中还可以掌握强度,帮孩子提供一个练习场,引导他去积累社交经验,进入其他人的圈子。你的角色也不是说就固定第一次参与,第二次退出游戏一旁观察,第三次消失——没有这样的界限。大人精力足够的话,可以成为任何年龄段孩子的社交助力器、他们的陪练。

没有大人的情况下,孩子们的游戏规则基本是弱肉强食丛林法则,谁厉害谁就有权玩。孩子之间的社交冲突,像玩滑梯插队,抢玩具都是经常发生的。相对于传统的说教和维持秩序,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大人不要插手孩子的冲突,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我认为这也不是绝对的,在两种情况下大人一定要干预,一是冲突双方有一方明显在力量和能力上处于弱势的;二是冲突的气氛已经持续一段时间,即将恶化时。如果孩子们的交往因为不可控的因素(比如自己力量弱小或者双方情绪失控),演变成一个不愉快的经历,即使每次没吃大亏,也不会觉得跟人交往是一件有趣的事。

我的同事海霞,有一次带女儿去宜家,孩子很喜欢那儿展示的小帐篷,想钻进去。但里面已经有一个小姑娘了,她说不行,这是我的帐篷,你不能进来。这时候要上去苦口婆心开始讲道理吗?譬如你已经玩了一会儿了,要分享,要轮流,等妹妹玩一下你再玩……这种传统套路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运气好的话,里面的孩子勉强答应了,外面的也有被拒绝的挫败感。

海霞的办法是,伸手到帐篷里去摸:“刚才里面有个小孩儿啊,怎么就摸不到了呢?在哪儿啊?”里面的孩子就一边躲一边笑得好开心。然后她很自然地让女儿也进去,说这次一定要摸到两个大怪兽,两个孩子马上结成同盟,在里面笑成一团忙着躲避她的手。可能的冲突就这样被游戏力化解了。

大人在儿童社交中扮演什么角色?不是惩处恶霸的警察,不是判断是非的法官,而是润滑剂。帮助孩子把游戏舒服愉快地进行下去,把冲突转变成一个好玩的经历,给他们心里留下正向的感受。令孩子获益的也是父母的处事方法,而不是先来后到、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

执念,往往是家长们难以放下的难题。想要教化子女,讲起道理没完的执念;想要孩子礼貌,每一次勒令孩子给别人道歉的执念;维持家长形象,从不敢告诉孩子“我也紧张过”的执念;规定任务计划,一分钟也不肯放任孩子的执念……社交很有趣,大人要放松,从学着不加指责地听孩子发发牢骚,不加条件地接纳孩子现状开始,渐渐不着痕迹地传递出与人交往的爱与智慧。

一号平台【1号站主管Q2347660】提供1号站平台代理,一号站娱乐注册,一号站开户,一号站登录网址的发布及一号站平台资讯,1号站总代理提供1号站平台官网注册,1号站开户,1号站登录.
1号站平台|一号站代理 » 一号站注册平台_不可不知的儿童社交秘密

提供最优质的资源集合

立即查看 了解详情